新时期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09-12-07 09:02:00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成分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的改革调整,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理念也随之变化,思想活动的自主性、差异性、选择性明显增强。除此之外,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民主意识与政治参与意识日渐提高。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传播与人际交流更为畅通迅捷,由此产生的“互联网政治”日渐改变了社会生态环境,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挑战,也对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本文试就其中的若干问题做些探讨。
一、新时期民主党派自身产生了诸多变化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民主党派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也日趋多样化,民主意识、政党意识、参政意识逐渐增强,而在民主党派的组织层面上,其自身性质、组织结构、政党职能等亦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民主党派的内涵有了新的发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各民主党派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联系的知识分子利益的代表,具有阶级联盟性质。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及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绝大部分成员逐渐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各民主党派转变为由各自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民主党派有了新的定位。1989年1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意见》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对民主党派在新时期的性质、地位、作用作了完整表述,标志着各民主党派由成立初期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转变成为社会主义政治联盟性质的政党。
2、民主党派成员结构有所调整
中共十六大报告对新社会阶层做出阐述,并明确将以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6方面人员为主的新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行列中。2006年11月, 中共中央统战部发布的《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社会阶层的定义。新阶层的产生,扩大了民主党派政治联盟的范围,拓展了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基础。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新社会阶层是当前统一战线的重要联盟对象,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也就必然和社会主义劳动者及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一起,成为新时期政治联盟的一部分。民主党派及时地将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吸纳到自己的组织中来,为新社会阶层的利益表达和政治诉求提供了制度化的、便捷宽松的渠道,扩大了民主党派政治联盟的范围,也拓展了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基础。
3、民主党派的职能得到拓展
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利益主体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为满足诸多不同群体的要求,必须提供足够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渠道。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各民主党派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负有更多地反映和代表他们所联系的各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的责任?!狈从澈痛聿煌缁峤撞愫腿禾宓睦?,成为民主党派在新时期下的历史使命。在国家与社会间构建起双向、畅通的政治传输桥梁,协助共产党调整各阶层和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并在政治体系中反映自己所联系的那部分成员和群众的利益要求,避免各个社会阶层因在政治和利益诉求上的差异而可能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是民主党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政党职能。民主党派作为特殊阶层和群体的利益代表,增加了各种具体利益得到兼顾和实现的可能,增强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利益表达和社会整合功能。民主党派的利益表达功能,缓解了国家与社会之间冲突,成为国家与社会的减压阀、缓冲器。
4、民主监督的途径多样化
在新时期,民主党派发挥监督作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民主监督和其它监督密切配合,相辅相成。在我国现行的监督体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监督,如司法监督、财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等。这些监督形式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运用某种监督形式时,辅以其它的监督形式,比单一形式的监督效果更为明显。随着民主党派成员受聘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类特约人员、监督员队伍的扩大,民主监督职能逐步形成了与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等其他监督形式的结合,民主监督的渠道、途径、效能不断得到拓展和提高。
二、新时期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诸多制约因素
民主党派正在多个层面、多个领域通过多种渠道发挥作用,对影响国家政治文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日趋明显。然而,面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多种利益格局的出现,社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原有的理论形态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的新形势,在实践中,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和自身建设也受到了一些现实因素的制约。
1、参政党理论研究薄弱,缺乏参政党理论对实践的支撑
目前,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过程中,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需要有具体、科学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可遵循,更需要系统、全面的参政党理论的指导和理论支持。随着参政议政环境的变化,对民主党派的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主党派有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民主党派理论就是要对民主党派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形成体系,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使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更富成效。而建立一个怎样的参政党,怎样进行参政党建设,是参政党理论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摆在各民主党派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2、获取有效信息渠道不畅
履行参政议政职能,需要掌握大量真实详尽的信息资料,但就目前来看,民主党派成员缺乏固定、可靠、有效的信息获取渠道,很难得到准确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有些问题和数据得不到核实。知情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对称,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面临的共性问题。由于很难及时全面地掌握第一手信息,造成民主党派对政府部门决策的过程、实施的情况和结果掌握不多,知之甚少。建立在不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基础上的参政议政,提出的意见建议往往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被政府部门采纳,更难做到让政府部门决策前的参考。在实践中,党派成员的参政议政往往只能依靠本身具有的政治敏感性或是自身工作领域可掌握到的相关信息。缺乏掌握信息的渠道,没有专门机构提供需要了解的信息、情况、材料,是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议政水平的主要困难之一。
3、民主监督职能存在参与缺位
由于民主党派发挥作用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与预期目标不相符的情况,这在民主监督领域里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由客观和主观原因所造成的结果。有的党派成员缺乏正确的角色定位,认为自己人微言轻,作用不大;有的缺乏强烈的政治责任心,在参政过程中主动性不强;有的怕越位怕添乱,不敢作为;有的兼职太多,本职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参与;有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民主观念淡化、监督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民主监督职能难以充分发挥,存在监督缺位现象。
4、民主党派趋同性日益明显
从发展对象上看,各民主党派都强调要发展高素质人才,民主党派原先商定的组织发展范围、对象已与新时期的现实状况出现较大差距。近年来,各民主党派均对吸收非公经济人士和政府机关中层以上干部有较高的积极性,民主党派的发展对象呈交叉之势,各党派原有的特色越来越不鲜明。而在参政党理论建设上,各民主党派均缺少系统完备的党建理论,各党派的职能趋于同一性,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是各党派共通的职责,其社会形象和功能作用的相似性逐渐增强。政党个性模糊,职能区分不清晰,成员界线不明确,导致了党派趋同性日益明显。
三、新时期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应注意的新问题
1、信息技术带来的新问题需妥善应对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发表见解、表达情绪、政治参与、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网络政治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由于网络政治具有开放性、自由性、虚拟化的特点,其影响具有广泛性、国际化的特点。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和网络政治日益发展的新情况,怎样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成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新课题。要成为新时期高水平的参政党,民主党派必须利用网络革命带来的工作方式转变,充分利用好大众传媒。在利益表达方式上,可运用电子化手段,实现网上征集、交流;充分发挥网络辐射面广、影响大的优势,及时掌握群众思想动态。
2、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总体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在不断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在知识层次和工作能力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在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必然对参政党的参政议政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普通大众的民主、政治意识高涨,参政水平较以往有大幅提高,势必也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虽然民主党派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但如果不积极拓宽参政议政新渠道,整合各方资源,提出更具实效性和前瞻性的意见建议,提高参政议政质量,民主党派的智慧和价值就很难得到充分体现。
四、新时期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重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社会环境以及民主党派成员结构、自身职能的变化,都对民主党派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民主党派带来新的挑战,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就成为摆在各民主党派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适应新时期的社会生态环境,寻求社会结构变化与民主党派自我完善的契合点,是民主党派必须加以研究解决的新课题。而要建立适应新世纪的高素质的参政党,民主党派在自身建设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思想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自己的思想建设,把思想建设视为自己生存发展的根本。各民主党派也应把思想建设放在党建的核心地位,高度重视从思想上建党。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政治联盟、亲密友党、参政党的性质和定位,对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政治联盟,民主党派广泛性特点的表现之一,就是成员思想中存在着思想差异和利益诉求的不同;同时,少数成员也受到国外政治思潮和国内市场经济发展一些负面因素影响,只有通过不断的思想建设,克服和纠正错误思想倾向,才能使民主党派紧跟社会和时代发展步伐而不断前进??梢运担忧克枷虢ㄉ枋窃谛陆锥渭岢趾屯晟浦泄膊沉斓嫉亩嗟澈献骱驼涡讨贫鹊男枰?,也是提高广大成员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的需要。
2、组织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基础
组织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根基,只有基础牢固,才能使民主党派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合格的参政党。组织建设对民主党派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不能健康发展,民主党派就不能按照其政治定位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会有损于整个政党的活力和良性发展。加强组织建设,就要提高民主党派的整体素质,就要从建设高水平的领导班子、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吸收培养高素质成员等方面着手,为民主党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参政能力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着力点
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同样,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参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参政水平和参政能力。如果参政党参政能力低,就无法适应执政党的需要和要求,多党合作就无法进行。可以说,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参政议政的广度、深度和效果。加强参政能力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水平,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独特优势,使参政议政工作真正做到参政参在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以体现民主党派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