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杨老付出最多精力的,那就是桐乡龙翔街道的董家茭白生产基地的发展壮大。早在1998年,杨老就通过实地调研写了一篇《一支茭白富了一方农户》的文章,后又先后为龙翔街道编写了《效益农业新技术》和《董家茭白》两本小册子,各印发3000册,发送给龙翔街道广大农户学习交流。同时,杨老会同其他技术人员每年都深入董家茭白基地搞调研、提建议,操劳董家茭白产业的发展,推广优质高产先进栽培技术、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在2002年产品滞销时,由他牵线搭桥介绍了一位日本商人把董家茭白远销日本,成为桐乡市新鲜蔬菜打入外国市场的第一例。董家茭白从1987年的0.4亩发展到现在的13000余亩,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2015年、2016年第一届和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茭白产品定点供应商。2016年更是通过“互联网+”茭白产业模式,全年实现茭白销售15000吨,销售额增加了近3000万元。杨老可谓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杨老还十分关心桐乡杭白菊产业的发展。1999年初春,杨老收到江苏某县寄来的请帖,邀他去参加该县的首届菊花节。桐乡是杭白菊的原产地,江苏某县的菊花是90年代时从桐乡引入的,种植时间短,面积也不多?!拔乙侨チ?,那岂不丢死人了!”但杨老转而一想,这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于是将桐乡举办菊花节的建议信寄给了时任桐乡市市长的汪建根。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1999年11月桐乡市首届菊花节隆重举办。以节兴菊,更使得桐乡的杭白菊芳名远扬。杨老说:“老百姓很相信我,领导也很相信我,我很有幸福感?!?/span>“2006年春,桐乡政协会议上有提案提出要抢救性编纂《桐乡市农业志》,我是一位老农业科技人员,懂得农业这一块,农经局领导点名要我承担起农业志编写的大梁。于是我就‘理所当然’地担起了重担?!毖罾闲ψ潘?。2006年8月至2011年12月,杨老又投入了《桐乡市农业志》的编修工作,制订工作计划和编写大纲,他与其他编修人员一起,密切合作,不辞辛劳,历经五个寒暑,完成了100多万字,具在桐乡特色的首部农业新专志,这部专业志在省内县(市)级还是第一部。该志记述了桐乡的农业史实,不溢美、不曲解,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反映历史的真实和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农业志》编写还没完成时,《桐乡市志》农业部分的编写任务又派下来了。杨老两头兼顾,终于在2011年底,和其他同志合作下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杨老修志在桐乡有点小名气,很快传到了省农业厅。2015年,省农业厅产业处委托杨老编写《浙江通志?农业卷》第15章“现代农业”。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杨老历时两年终于完成了40万字的资料卡,缩简为20万字的长篇,再缩简为8万字的的初稿。其间还参与编写了《桐乡九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