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附近学生400块钱三小时商务,在宾馆怎么联系妹子呢,100块钱的快餐小姐,同城附近200米约

加入我们| 收藏本站

莫道桑榆晚 岁月无限好 ———记一位九三老社员、农业老专家发挥余热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07-14 11:22:26

    “愿为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愿为 “三农”默默奉献一生。”这是今年已经83岁了的杨承禹老先生依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情牵土地、热爱“三农”的真实写照。
    杨老是农业老专家,1987年加入九三学社,是桐乡九三学社的元老,曾在浙江省桐乡市农业局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整整40年。桐乡农业从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农民生活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农村发展由落后到富裕再到和谐繁荣美丽乡村,杨老是见证者、亲历者,更是推动者。杨老始终认为“脚踏实地地为‘三农’工作是农技人员应尽的责任”。
     “退休以后我最关心的是桐乡的现代农业”
    杨承禹老先生于1995年退休。他说:“我现在身体还行,那我就量力而行,多为农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毖罾鲜桥┮导际豕ぷ髡?,“三农”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也是他这辈子的牵挂,退休以后也仍然为桐乡的农业发展操着心。

要说杨老付出最多精力的,那就是桐乡龙翔街道的董家茭白生产基地的发展壮大。早在1998年,杨老就通过实地调研写了一篇《一支茭白富了一方农户》的文章,后又先后为龙翔街道编写了《效益农业新技术》和《董家茭白》两本小册子,各印发3000册,发送给龙翔街道广大农户学习交流。同时,杨老会同其他技术人员每年都深入董家茭白基地搞调研、提建议,操劳董家茭白产业的发展,推广优质高产先进栽培技术、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在2002年产品滞销时,由他牵线搭桥介绍了一位日本商人把董家茭白远销日本,成为桐乡市新鲜蔬菜打入外国市场的第一例。董家茭白从1987年的0.4亩发展到现在的13000余亩,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2015年、2016年第一届和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茭白产品定点供应商。2016年更是通过“互联网+”茭白产业模式,全年实现茭白销售15000吨,销售额增加了近3000万元。杨老可谓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杨老还十分关心桐乡杭白菊产业的发展。1999年初春,杨老收到江苏某县寄来的请帖,邀他去参加该县的首届菊花节。桐乡是杭白菊的原产地,江苏某县的菊花是90年代时从桐乡引入的,种植时间短,面积也不多?!拔乙侨チ?,那岂不丢死人了!”但杨老转而一想,这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于是将桐乡举办菊花节的建议信寄给了时任桐乡市市长的汪建根。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199911月桐乡市首届菊花节隆重举办。以节兴菊,更使得桐乡的杭白菊芳名远扬。杨老说:“老百姓很相信我,领导也很相信我,我很有幸福感?!?/span>
    “领导需要我,现在我还写得动,我就写”
    退休前后至今的二十多年间,杨承禹不仅心系“三农”,还从事了大量的修志工作。
    在19931996年退休前后,杨老全身心投入修志工作。先是参与《桐乡县志》的农业编、蚕桑丝绸编和工业编的编写,同时还完成了经济综述这一章。杨老深知此任务之重要,不敢有任何懈怠,三个编、一个章都按时完成任务。

2006年春,桐乡政协会议上有提案提出要抢救性编纂《桐乡市农业志》,我是一位老农业科技人员,懂得农业这一块,农经局领导点名要我承担起农业志编写的大梁。于是我就‘理所当然’地担起了重担?!毖罾闲ψ潘?。20068月至201112月,杨老又投入了《桐乡市农业志》的编修工作,制订工作计划和编写大纲,他与其他编修人员一起,密切合作,不辞辛劳,历经五个寒暑,完成了100多万字,具在桐乡特色的首部农业新专志,这部专业志在省内县(市)级还是第一部。该志记述了桐乡的农业史实,不溢美、不曲解,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反映历史的真实和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农业志》编写还没完成时,《桐乡市志》农业部分的编写任务又派下来了。杨老两头兼顾,终于在2011年底,和其他同志合作下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杨老修志在桐乡有点小名气,很快传到了省农业厅。2015年,省农业厅产业处委托杨老编写《浙江通志?农业卷》第15章“现代农业”。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杨老历时两年终于完成了40万字的资料卡,缩简为20万字的长篇,再缩简为8万字的的初稿。其间还参与编写了《桐乡九三志》。
    在不断积累中,杨老的努力受到了社会的肯定,影响也越来越大。杨老又是桐乡九三的元老,统战部希望杨老挤出时间帮助完成《嘉兴统战志-桐乡编》的编写任务,杨老没有推诿,在老同事的合作下,不出五个月功夫,杨老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时间比其他各县市提早了近一年。除此之外,杨老还受邀编写了《洲泉镇志》、《崇福镇志》和《凤鸣街道志》三部镇(街道)志编纂工作。
    2006年至2017年的12年内,上到《浙江通志》,下到镇(街道)志,杨老老骥伏枥,勤耕不辍,在修志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杨老也很高兴自己退休后还能发挥一技之长,他说“退休后,还能发挥余热是我最大的幸福”。
杨老是个不知辛劳的人,写完了桐乡党史,现在又正执笔桐乡政协农业史料专编。在他身上,我看到的是无私付出的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愿继续为‘三农’作出毕身奉献”。其实,远不止“三农”,能够拥有杨老这个“宝库”,是这个社会的巨大财富。(桐乡基层委员会姚利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