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附近学生400块钱三小时商务,在宾馆怎么联系妹子呢,100块钱的快餐小姐,同城附近200米约

加入我们| 收藏本站

退休,他依然站在“三农”第一线——记桐乡基层委员会社员、桐乡市农技推广中心退休农艺师杨承禹

发布时间:2014-08-13 15:14:28

       

  农村生、农村长的杨承禹,1956年从嘉兴农校农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桐乡县农业局工作。从此,他再没有离开过土地,没有离开过农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愿为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愿为“三农”默默奉献一生。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到农技战线上资深专家,杨承禹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整整40年。他亲身经历了桐乡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民生活由贫穷到温饱再奔小康的巨大变化。因为情牵土地、热爱“三农”,杨承禹心甘情愿为农业丰收、农民增收,脚踏实地的工作了一辈子,自身也收获了累累硕果,获得了许多科技成果奖和荣誉。更为可敬的是退休后,他依然站在“三农”一线,2011年被社中央授予社会服务“突出个人奖”,也是我省唯一获此荣誉的退休老社员。

退而不休情牵农业 造福一方

1995年,杨承禹满60岁退休了,但他退而不休,依然常常往下乡跑,每年都会完成12篇的农业调查研究报告,为党派的集体提案提供基础资料?!豆赜诩涌炫嘤头⒄古┟褡ㄒ岛献魃绲募傅憬ㄒ椤?、《关于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桐乡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的几点建议》、《我市獭兔养殖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10余篇调研文章,先后获得桐乡市统战部的肯定和桐乡市有关领导的好评。

1998年底,时任桐乡炉头镇现为龙翔街道的党委书记潘家春,请老杨帮助镇里做农业产业方面的调查研究,希望他能帮忙总结一些效益农业的典型实例加以推广。杨承禹一口答应下来,之后和镇里农技站的同志一起走访了辖区5个村,排摸总结出20多个效益农业先进典型。受董家村省级科技示范户张永根试种茭白成功的典型经验启发,他写下《一支茭白富了一方农户》的文章,并先后为炉头镇编写了《效益农业新技术》和《董家茭白》两本小册子,分发给广大农户学习。此后,他每年都会抽出一段时间,到董家茭白基地搞调研、提建议。帮助建立了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开辟了董家茭白交易市场、制定《董家茭白优质高产集成技术》、《茭鸭共育集成技术》、《董家茭白万亩亿元工程规划》等等。在他的牵线搭桥下,董家茭白产品还先后小批量出口日本,大大提高了董家茭白的知名度。如今,董家茭白成为龙翔街道的农业主导产业,面积由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1.3万余亩,每亩茭白的产值达到八、九千元左右。200411月董家茭白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除了董家茭白,桐乡杭白菊的产业发展也一直倾注着杨承禹的心血。1999年初春,江苏省射阳县洋马乡多种经营服务公司,邀请老杨参加他们举办的首届菊花节。原来,射阳县农技人员1995年在临安一带采购桑苗时,了解到桐乡杭白菊在市场上十分畅销,经济效益明显。于是他们在采购桑苗的同时,顺便带了几批菊苗回射阳试种。并从临安镇农技站买了一本1984年由桐乡县农学会编写的《杭白菊栽培与加工技术》,杨承禹正是书的三位编写者之一。虽然,老杨最终没有去参加洋马乡的菊花节,但这让他萌生了一个好念头:桐乡是杭白菊主产区,历史悠久,种植规模大,桐乡举办菊花节,以节兴菊,不是更合适吗?于是他立即写了一封有关举办菊花节的建议信,托人带给时任桐乡市市长汪建根。信中还提及杭白菊生产、加工的三点改进意见:一是要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小洋菊;二是要建立无公害基地;三是要改进加工工艺。建议得到桐乡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当年4月,桐乡市人大常委会就通过决议,把菊花定为市花。5月,桐乡市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杭白菊之乡”。116,桐乡市首届菊花节隆重举办。

之后,为配合杭白菊产业的快速发展,20009月,《杭白菊栽培与加工技术》一书经过老杨补充内容,正式由浙江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列入《新世纪农村文库·效益农业丛书》。2002年,桐乡被农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认定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 同年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品种”认定(2007年转为地理证明商标,并通过了杭白菊国家强制性生产技术标准)。这年起,桐乡杭白菊栽培面积稳中有升,优良品种小洋菊、大洋菊和新选育成功的新品种金菊1号、金菊2号等良种覆盖高达98%以上,栽培技术也有很大改进。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桐乡市杭白菊加工企业全面采用新工艺,建立起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2003年、2004年和2007年共有四家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获得成功。产、加、销运营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扩大了杭白菊产业的发展空间。2007年,应省农业厅约稿,杨承禹和另一位同志一起编写了《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鉴赏丛书》之《杭白菊鉴赏》一书,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整理收集地方农业史志 笔耕不缀

由于杨承禹长期从事农业工作,对桐乡“三农”情况比较熟悉,加上退休后时间相对比较充裕,他受有关部门聘请投入较大精力,从事农业地方志的修志工作。在19931996年期间,他先后收集整理了大量桐乡农业历史资料,参与《桐乡县志》农业、蚕桑丝绸和经济综述三个编的编修工作。20068月到201112月,又投入《桐乡市农业志》的编修工作。他和农经局的编修人员一起,不辞辛劳,历经五个寒暑,完成了100多万字、特色鲜明的桐乡首部农业新专志。该志记述了桐乡的农业史实,不溢美、不曲解,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反映历史的真实和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此同时,他们还完成了《桐乡市志》农业部分有关篇章的送审稿。

2013年底,受桐乡梧桐街道的邀请,杨承禹为桃园村的李产业和旅游事业发展作起了参谋。桃园村是李原生地,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已有2500多年。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李顶部的“爪痕”传说,更是传为千古佳话。而桃源村李的种植规模比较大,品位价值较高。老杨建议,桃园村把李产业原本单一的经营模式转变为集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综合经济发展模式。20141月中旬,以他为主编写的《李春秋》一书,也正式出版。

今年,杨承禹又有了新的任务,受省农业厅产业处的委托,他正在着手编写《浙江通志·农业卷》。虽然已近八十岁,但他依然为“三农”工作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